在北京地区,鱼类苗种培育是一个精细且系统的过程,旨在将鱼苗培育成食用鱼种或放流用鱼种,以下是北京地区鱼类苗种培育的详细过程:
一、前期准备
池塘条件:
面积:一般以2-5亩为宜,便于管理和调控水质。
深度:水深保持在1-2米,根据鱼苗生长阶段调整水位。
池底:平坦且淤泥少,减少有害物质积累,有利于水质管理。
水源:充足且注排水方便,确保养殖过程中水质清新。
池塘消毒:
在放养鱼苗前10-15天,排干池底污水,清除杂物和过厚淤泥。
暴晒2-3天后,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彻底清塘消毒,每亩施生石灰75-80千克或漂白粉10千克,药物对水化成浆液后,均匀泼洒于池底及池壁。
施肥培养饵料:
清塘消毒结束后2-3天,每亩施入腐熟发酵鸡粪或其他粪肥200-300千克,或施生物渔肥3-4千克,以繁殖轮虫等天然饵料。
施肥量应根据池塘情况调整,使用多年的池塘可适当减少施肥量,新开挖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施肥量。
二、鱼苗放养
鱼苗选择:
选择体质健壮、无病无伤、规格整齐的鱼苗。
外购鱼苗应取得有关部门检疫合格证,确保鱼苗健康。
放养密度:
鱼苗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10万尾左右,具体根据鱼种生物学特性、池塘条件和管理水平调整。
同一池塘应放养同一批孵化的鱼苗,避免大小不均导致竞争和残食。
放养时机:
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放养,避免中午高温时段。
在池塘上风处投放鱼苗,减少鱼苗应激反应。
投放鱼苗时运鱼水温与池塘水温差不超过2℃,避免鱼苗因温差过大而死亡。
三、饲养管理
投喂食料:
天然饵料:鱼苗下塘后,主要依赖池塘中的轮虫等天然饵料。随着鱼苗生长,可逐渐增加豆浆、蛋黄水等辅助饵料。
人工饲料:随着鱼苗长大,可逐渐过渡到投喂蛋白含量38%的不同粒径人工配合饲料。投喂时应遵循“少量多次”原则,避免残饵堆积污染水质。
投喂次数:初期每日投喂4-6次,随鱼苗生长逐渐减少次数,增加单次投喂量。
水质管理:
定期换水:每5-7天加注新水一次,每次10-15厘米,不断扩大鱼苗活动空间和改善水质。
控制水位:鱼苗初下塘时,水深保持在50-60厘米,随着鱼苗长大逐渐加深水位至1-1.5米。
调节水质:通过施肥、投喂光合细菌等措施调节水质,保持水质清新、溶氧充足。
日常管理:
巡塘观察:每天早、中、晚定时巡塘,观察水质情况和鱼苗活动情况,及时清除蛙卵、杂草等有害生物。
记录生产情况:做好各项生产记录,包括投喂量、水质变化、鱼苗生长情况等,为后续养殖提供参考。
四、鱼体锻炼与分塘
鱼体锻炼:
在鱼苗出塘前,需进行鱼体锻炼以增强鱼苗体质和适应能力。
用网将鱼捕入网箱内密集一定时间,每日或隔日进行一次,共2-3次。经锻炼的鱼体质结实,能经受得住分塘、运输等操作。
分塘饲养:
根据鱼苗生长情况和池塘条件,适时进行分塘饲养。
分塘时应选择水质清新、溶氧充足的池塘,并控制放养密度避免过度竞争。